工研所的《QPQ鹽浴復合處理技術及其成套設備》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同時是國家重點推廣新項目,編著《QPQ技術的原理與應用》行業專著一部,參與編寫制定QPQ行業標準。團隊通過承接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如《石油管用深層QPQ防腐技術的開發研究》、《深層QPQ鹽浴奧氏體氮碳共滲與氧化工藝的研究與開發》、《超深層QPQ技術的研發》等,先后開發出第二代QPQ處理技術、超深層QPQ處理技術,低溫QPQ處理技術并實現推廣應用。QPQ表面處理可以提高刀具的抗疲勞性能,延長刀具的使用壽命。模具QPQ替代離子滲氮
發黑處理的原理是使金屬表面產生一層黑色的氧化膜,以隔絕空氣達到防銹的目的,但是根據零件的不同,有時不會變為黑色,如Q235鋼在550℃高溫下氧化形成的氧化膜呈藍色,在130-150℃高溫下形成的氧化膜呈黑色。該工藝形成的氧化膜層厚度約0.5-1.5μm,且無硬度提升。發黑處理后的金屬零件表面的防銹油一旦揮發殆盡,則會變得易于生銹。而經工研所QPQ處理后的金屬表面形成一層硬度較高的氮化物層,通常碳鋼材料可形成10-20μm的白亮層,這種氮化層具有極高的硬度和耐磨性,能夠有效提高金屬制品的表面硬度、耐磨性和耐蝕性。刀具QPQ無污染成都工具研究所有限公司的QPQ表面處理技術可以使刀具具備更好的切削性能。
磷化處理時通過在金屬表面形成一層磷化物膜來防止金屬與外界環境中的氧氣、水和其它化學物質接觸,從而提高金屬的耐腐蝕性能。然而磷化處理過程可能會產生一些有害物質,例如廢水和廢氣中的重金屬離子和硝酸鹽,這對環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工研所QPQ技術是一種熱處理表面改性技術,在工藝上是熱處理技術和防腐技術的復合,在滲層組織上是氮化物層和氧化物層的復合,在滲層性能上是耐磨性和防腐性的復合。經過硫酸銅溶液腐蝕、露天放置以及鹽霧試驗進行耐蝕性能的比較,發現經過工研所QPQ處理的工件耐蝕性更優,同時工研所QPQ技術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經處理后均滿足國家標準。
工研所的QPQ表面復合處理技術,是一種針對金屬表面的處理工藝,通過將零件浸入高溫的軟氮化槽中使氮、碳和少量氧擴散到金屬表面從而形成復合層。工研所的QPQ表面復合處理技術通過在金屬表面形成一層淬火層和極硬的奧氏體組織(化合物層),使得處理后的零件表面具有出色的耐磨性。工研所的QPQ表面復合處理技術處理后的零件表面形成的氮化物層具有良好的化學穩定性和抗腐蝕性,能夠有效防止零件表面受到腐蝕,該特性使QPQ處理后的零件在潮濕、腐蝕性環境下依然能夠保持良好的性能,并延長其在惡劣環境中的使用壽命。QPQ技術在耐磨性、耐腐蝕性和尺寸穩定性方面具有明顯優勢,適用于各種鋼和鐵制部件,同時,QPQ不會明顯改變零件尺寸,因此非常適合公差要求嚴格的零件。QPQ表面處理可以提高刀具的耐熱性能,使其適用于高溫切削加工。
TD金屬表面超硬改性技術俗稱滲金屬,是在800-1050℃的處理溫度下將工件置于硼砂熔鹽及其特種介質中,通過特種熔鹽中的金屬原子和工件中的碳原子產生化學反應,擴散在工件表面形成一層幾微米至二十余微米的金屬碳化物層,目前性能高、應用范圍廣的就是碳化釩(VC)覆層。VC滲層硬度高達2600-3600遠高于QPQ滲層硬度600-1500,所以工研所QPQ的韌性更好。同時工研所QPQ處理溫度(500-600℃)遠低于TD工藝(800-1050℃),且工研所QPQ處理時間短,所以工件變形量工研所QPQ技術優于TD工藝。QPQ表面處理可以增加刀具的表面硬度,提高其抗磨損能力。模具QPQ替代離子滲氮
成都工具研究所有限公司的QPQ表面處理技術可以增加刀具的使用壽命,降低維護成本。模具QPQ替代離子滲氮
選擇使用工研所的QPQ表面復合處理技術處理后,材料硬度明顯提高,增強零件的耐磨性和抗變形能力。QPQ工藝形成的氮化物層增強了材料的耐腐蝕性,使工件表面更好地抵抗磨損,延長使用壽命。該工藝在處理過程中不會引起工件發生形變,確保了處理后工件尺寸的精確性和穩定性。此外,QPQ處理技術的效率極高,整個處理流程緊湊且高效,極大地縮短了生產周期。同時,該技術還省去了傳統工藝中必需的拋光步驟,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還避免了拋光過程中可能引入的二次污染或損傷。這些優勢使得QPQ技術在許多行業中得到廣泛應用,包括鏈條行業、汽車制造和模具修復等領域。與其他傳統的表面處理方法相比,QPQ工藝展現出了諸多無可比擬的優勢。模具QPQ替代離子滲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