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18個省區的471個縣、近4億人口的耕地和家園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脅,而且荒漠化還在以每年1萬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長。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沒有使用價值的水質已超過三分之一。全國668座城市,有400多個處于缺水狀態。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質污染引起的。如浙江省寧波市,地處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匯口,卻因水質污染,**缺水時需要靠運水車日夜不停地奔跑,將鄉村河道里的水運進城里的各個企業。中國平均1萬元的工業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并產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創造1億元GDP就要排放。還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其中80%以上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進河道,要不了10年,中國就會出現無水可用的局面。全國1/3的城市人口呼吸著嚴重污染的空氣,有1/3的國土被酸雨侵蝕。經濟發達的浙江省,酸雨覆蓋率已達到100%。酸雨發生的頻率,上海達11%,江蘇大概為12%。華中地區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賓、懷化、紹興、遵義、寧波、溫州等,酸雨頻率超過了90%。在中國,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許的**大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200萬~1400萬噸。而2003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就達到,比2002年增長12%,其中工業排放量增加了。按照經濟發展速度。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保護有特殊價值的自然環境。浦東新區專業環保科技治理
即使是干流達到起碼的灌溉用水標準也需要投入3000億元。要恢復到20世紀70年代的三類水質,不*花費是個可怕的數字,時間也至少需要100年。違法成本低執法成本高就微觀角度說,在過去20年里,國內制造業在無法依靠技術進步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情況下,只能朝兩個方面挖潛:一是工資,二是環保。**簡單的事,例如水泥生產,要達到起碼的環保要求,每噸水泥需增加8元成本,占水泥出廠價的5%。紡織業每年排放的廢水超過10億立方米,如要處理,則每噸需花費。提高生產成本5%。而絕大多數企業根本就沒有這么高的利潤率。因此只能在環保問題上打游擊:或是不建任何廢水處理設施:或是建立以后就當擺設,白天把污水放到處理池里,晚上沒人時就排放到河里,這樣就可以節省一大筆成本。在市場的無序化競爭中,這5%的成本。往往就決定了企業的盈與虧、生與死。而中國在環保執法上的兩高一低——守法成本高、執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也助長了這種傾向。通常的情況是,環保部門為取證一件違法偷排事件,需耗費50萬元,而**終落到違法企業頭上的罰款,則只有區區5萬元,包括正在勁刮的所謂“環保風暴”。一些投資數十億元的特大電站項目,違反環境評價擅自開工建設。崇明區企業環保科技技術防治由生產和生活活動引起的環境污染,交通運輸活動產生的有害氣體、廢液、噪聲。
**后的罰款也不過20萬元。區區20萬元罰款,對于一個投資超億元的項目來說,簡直是九牛一毛。這樣的處罰力度對違法行為談何震懾力?因此《環保法》歷來被人稱為“豆腐法”。一場環保風暴將涉及數十萬家企業,由此帶來的結果必然是:大批企業的破產倒閉,大量人員失業,企業成本大幅提高,國內物價指數迅速地突破兩位數。因此,無論是宏觀成本,還是微觀成本,實際上都無法承受。四個因素阻礙環境治理對環保部門在執法過程中遭遇的巨大阻力,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總結出了四個方面的原因:首先,一些地方對科學發展觀認識不到位,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速度。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小冶煉、小鐵合金、小化工等被明令禁止的項目,在一些地方竟然呈現蔓延的趨勢。其次,部分地方**在招商引資中,片面強調簡化審批,限期辦理相關手續。而不管項目是否會存在污染情況,只要來投資就批準,個別地方在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審批中存在“**意志”、“先上車,后買票”等違法現象。再次,環評質量亟待提高。有些環評單位不堅持科學評價,不敢以客觀的事實和科學的數據說話,評價結論含糊,模棱兩可,將項目的環境可行性與否的結論推給審批部門,甚至極個別的環評單位弄虛作假,編造、偽造數據。
或者隱瞞事實,嚴重影響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落實,使環境影響評價流于形式,喪失了第三方咨詢機構起碼的科學性和公正性。**后,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工作開展不足。我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主導型,以有限的**力量去監管數量龐大的建設項目,顯然力不從心。其實,環評法遇到的阻力更有背后的經濟利益在驅使。掀起真正的“環保風暴”中國是一個在環境上回旋余地極小的大國,又是一個在全球資源、市場基本被瓜分完畢后崛起的一個后起國家。中國沒有任何可能像某些先行國家那樣,等到環境惡劣到極點后再來治理。但中國又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別人走過的先發展經濟、再治理污染的道路,中國不可避免的也會走一遭。世界各國的歷史已經表明,在經濟增長與環境變化之間有一個共同的規律:一個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會有一個環境污染隨國內生產總值同步高速增長的時期,尤其是重化工業時代:但當GDP增長到一定程度,隨著產業結構高級化,以及居民環境支付意愿的增強。污染水平在到達轉折點后就會隨著GDP的增長反而戛然向下,直至污染水平重新回到環境容量之下,此即所謂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當年日本的發展過程就是這一規律。毫無疑問,中國沒有可能跨越這樣一個重化工業時代。人類為解決現實的或潛在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保障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而采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
全國*火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將達2100萬噸以上,全部排放量將超過大氣環境容量1倍以上,這對生態環境和民眾健康將是一場嚴重災難。1月27日,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有人預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類歷史上突發性環境危機對經濟、社會體系的**大摧毀,很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出現在中國。治理污染陷于兩難有一種說法,要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控制好環境,在環保方面的投入須達到GDP的。但這是在環境保護本來就非常良好的情況下,在中國,根據上海的經驗,要真正有效地控制環境,環保投入須占到GDP的3%以上。而在過去20年里,中國每年在環保方面的投入,在90年代上半期是,**近幾年也只有1%多一點。環保是一種“***性消費”,投入大,對GDP貢獻小,因此,一些本應用于環保方面的專項資金,也被挪作他用。中國在環境問題上進退兩難:再不治理,未來無法保障;真要治理,則需大規模投入,眼前的經濟又難以承受。有一些人算過,云南滇池周邊的企業在過去20年間,總共只創造了幾十億元產值,但要初步恢復滇池水質,至少得花幾百億元人民幣,這是全云南省一年的財政收入。淮河流域的小造紙廠,20年累計產值也不過500億元。但要治理其帶來的污染。對受到污染和破壞的環境必須做好綜合治理,以創造出適合于人類生活、工作的環境。金山區低碳環保科技認真負責
人類為解決現實的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保障經濟社會持續發展而采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浦東新區專業環保科技治理
因為中國的人口太多,國家太大,無法像芬蘭那樣,在本國制造業尚不發達的情況下,借助于全球化分工,直接進入高科技時代。上世紀90年代末,筆者曾回過蘇南老家,小時候那種清清河水,坐著船就可到達四鄉八鎮的情景已一去不復返了。而令筆者吃驚的是,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因素竟然是**普通的生活垃圾。在中國,即使不發展工業,由人口增長帶來的污染物,也足以使環境惡化到令人無法容忍的地步,即便是治理這樣的污染,也需要大筆投資,需要有經濟基礎。中國在治理污染問題上,任重道遠,需要依法辦事,制止惡性環保事件的發生,延緩環境惡化的速度。所以說我們一定要注重環境的保護。綠色環保污染種類編輯綠色環保大氣污染1.污染現狀據《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1997年,我國城市空氣質量仍處在較重的污染水平,北方城市重于南方城市(見圖3-1)。二氧化硫年均值濃度在3~248微克/米3范圍之間,全國年均值為66微克/米3。一半以上的北方城市和三分之一強的南方城市年均值超過國家二級標準(60微克/米3)。北方城市年均值為72微克/米3;南方城市年均值為60微克/米3。浦東新區專業環保科技治理
上海奔奢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南橋鎮運河北路1025號1幢0619室。公司業務涵蓋技術咨詢,技術服務等,價格合理,品質有保證。公司從事環保多年,有著創新的設計、強大的技術,還有一批**的專業化的隊伍,確保為客戶提供良好的產品及服務。上海奔奢環保憑借創新的產品、專業的服務、眾多的成功案例積累起來的聲譽和口碑,讓企業發展再上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