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菜共生的實施應用,水污染處理:模型建立:以某農村原生態黑魚養殖池塘為實驗地實施例。根據實地測量,該養殖塘的占地面積可達2000m2,養殖塘內主要的魚種為黑魚。種植面積以15%的養殖塘面積設計,約為300m2,該領域中一共放置70個浮板。按照行間距0.3m、列間距0.2m的距離將空心菜幼苗固定在網片空隙當中。該魚菜共生系統初期,投入黑魚魚尾預計8000尾左右,每條魚尾的重量約在35g。根據黑魚的生長習性,每天6:00和18:00分別投喂人工飼料,投放量為魚尾總重量的2.5%左右。不同民族之間交流傳統技藝,將智慧結晶融入現代實踐之中。陜西魚菜共生養殖模式
“在魚菜共生系統中,魚類和蔬菜共同生長在一個封閉的水循環系統中。魚類產生的排泄物經過分解后成為蔬菜生長所需的營養,而蔬菜的根系則能夠吸收水中的營養,同時凈化水質。這種循環往復的過程,不僅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效率,還減少了化肥和農藥的使用,不用清洗就可直接食用?!蓖蹙S軍現身說法,邊說邊摘下一顆番茄,直接放進嘴里咀嚼。這種“綠色自信”,源于“綠色模式”:因為整個系統利用的是微生物來處理水體,無須換水,獨一的消耗就是自然蒸發和作物吸收。以前種植蔬菜,每棚每年用水量約400立方米,如今加了養魚系統,用水量沒有變化,土基蔬菜年化肥用量減少60%,年農藥用量減少70%,魚量增加了2噸左右,綜合生產效益更高。湖北低碳魚菜共生系統種植漁業與農業結合,不僅增加收入,還能保障家庭營養需求,實現雙贏局面。
很多農場只是把魚菜共生作為三產概念引入農場,并沒有實際采用魚菜共生技術進行大規模栽培和向市場供應蔬菜和水產。耕作體系模式:1.閉鎖循環模式:養殖池排放的水經由硝化床微生物處理后,以循環的方式進入蔬菜栽培系統,經由蔬菜根系的生物吸收過濾后,又把處理后的廢水返回養殖池,水在養殖池、硝化床、種植槽三者之間形成一個閉路循環。2.開環模式:養殖池與種植槽(或床)之間不形成閉路循環,由養殖池排放的廢水作為一次性灌溉用水直接供應蔬菜種植系統而不形成返還回流,每次只對養殖池補充新水。在水源充足的地方可以采用該模式。
魚菜共生是一種新型的復合耕作體系,它把水產養殖與蔬菜生產這兩種原本完全不同的農耕技術,通過巧妙的生態設計,達到科學的協同共生,從而實現養魚不換水而無水質憂患,種菜不施肥而正常成長的生態共生效應讓動物、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間達到一種和諧的生態平衡關系,是未來可持續循環型零排放的低碳生產模式更是有效解決農業生態危機的較有效方法。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總體提升,人們對餐桌上的安全有了更高的標準,有機健康的食品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零添加無污染的種養技術受到人們的關注。不少地方已將此項目納入旅游線路,讓游客親自體驗生態農業魅力。
“魚菜共生”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占地少、產量高,不受天氣影響,且由于采取種養循環,自然不用肥藥,尤為適應當下綠色品質的消費需求。但高密度的養殖,也會帶來直接拷問:水體如何保持穩定?病害又怎樣防控?飼養何以更精細?會不會一魚有病,全軍覆沒?因此,背后得需要一系列高科技作支撐,得有系統化解決方案。此外,設施化水平的提升,固然可以給一眾智能設施提供用武之地,但同時也意味著投入大、運營難,非尋常普通農戶可以承受。一方面,如何降低技術和資金門檻,另一方面,如何解決后續運營,以及走向千家萬戶,這些都是必解課題。通過網絡平臺分享經驗與成果,讓更多人了解到這個充滿可能性的項目。江西庭院魚菜共生整體方案提供商
針對年輕人開設專項職業技能培訓課程,以促進就業機會。陜西魚菜共生養殖模式
魚菜共生方式:水生蔬菜系統,這種方式就如中國的稻魚共作系統,不同之處在于養殖與種植分離式共生,即于栽培田塊鋪上防水布,返填回淤泥或土壤,然后灌水,構建水生蔬菜種植床,把養殖池的水直接排放農田,再從另一端返還叫集回流至養殖池,這樣廢水在防水布鋪設下無滲漏,而水生蔬菜又能充分濾化廢液,同樣達到良好的生物過濾作用,有點類似自然的的沼澤濕地系統。如茭白與魚共生、水芋慈菇等水生蔬菜的共生,都可以采用該系統設計。陜西魚菜共生養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