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銳”有鋒利之意。大致意思說,有智者能者懂得收斂自己的光芒,不會肆意賣弄。很多人覺得自身的智慧光芒,無限的暴露。古人言:“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一個人如果自恃高傲,就會自以為是,自己的視野就會有局限,如井底之蛙一般。“慧”聰明才智之意。慧者懂得謙卑律己,不會孤傲自我。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德行,熬者叢然不知與善者結緣,即與結緣,因緣有限。佛教文化中認為,傲慢則屬于煩惱心。所謂傲慢,是指通過對比自他而在內心產生的一種洋洋自得的心態,是一種我執的心理。佛家說有八萬四千法門,佛陀告訴人們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所以佛家大多數經典告訴人們,修習的就是排除我執傲慢的心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南京儒家國學課程
莊子的逍遙游思想:莊子是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思想以追求精神自由為中心。在《莊子·逍遙游》中,他通過大鵬鳥和小鳥的對比,闡述了“逍遙”的境界。莊子認為,真正的自由不是外在的束縛,而是內心的超脫。他主張人應擺脫世俗的功名利祿,追求心靈的自在與安寧。莊子還提出“齊物論”,認為萬物本質上沒有差別,所有的對立和矛盾都是人為的劃分。這種思想鼓勵人們以開放的心態看待世界,超越狹隘的偏見和局限。莊子的逍遙游思想對后世的文學、藝術和哲學產生了深遠影響,也為現代人提供了追求內心平靜與自由的智慧。鎮江現代國學教育國學為民族靈魂棲息之所。以史為鑒知興替,以文修身養性靈。
國學中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修身養性的智慧,這有助于拓寬個體的思維視野。與現代科技注重實證和實用不同,國學強調智慧和道德的培養。通過學習國學,我們能夠更客觀地思考問題,不僅注重表面現象,更關心問題的本質和根源。這種思維方式有助于提高個體的綜合素養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國學倡導的儒家思想強調仁愛、和諧,有助于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在當代社會,社會矛盾和問題不斷涌現,而儒家思想中強調的仁愛、忍讓、和諧等觀念,對于解決社會矛盾、構建和諧社會具有積極作用。學習國學有助于培養個體的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促進社會的健康發展。總體而言,學習國學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尊重和傳承,是塑造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有效途徑。通過國學的學習,我們能夠更好地認識自己、理解傳統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心,拓寬思維視野,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因此,我們有理由珍視并傳承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為個體和社會的進步做出貢獻。
學國學是在為我們自己的文化延續慧命。國學屬中華傳統之學,身為炎黃子孫,實應好好保護屬于自身之傳統文化,以使中華文化之精粹得以繼續影響更多人。畢竟,中華文化之內容不只是適用于華人,道德教化、陶冶性情亦同為世界公民之共需。觀乎世界不少大學均有設立國學或漢學研究所,足見中華文化可供借鑒、探尋和應用之處。為使世界上更多人得共享國學留下之豐碩果實,延續文化慧命,我們每個人都應從自我學習國學開始。嚴格的要求自己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學國學,能提升我們的文學素養,增長我們的智慧,還能提高我們處理問題的能力。比如說:有的國學智慧里包含了計謀的運用、成功的秘訣、社會的規律;有的國學經典文采斐然,可以提高文筆、豐富閱讀;有些國學經典具有極大的勵志功能,學習之后可使我們倍感振奮;有些國學經典是弘揚人類傳統美德與文化的不朽之作,可以陶冶我們的情操;對任何國學經典的學習,都會讓我們的人文價值、人文精神不斷地升華。讓我們找到了自己的根自己的魂。國學精粹,不僅是一種傳承,更是一種責任。徐州真假國學大師
國學恰似一座巍峨的文化山巒。南京儒家國學課程
禮樂文化是中國古代社會的重要基石,儒家將其視為治國安邦的根本。禮是指社會規范和道德準則,樂則是音樂和藝術的統稱。孔子認為,“禮”可以規范人的行為,維護社會秩序,而“樂”可以陶冶情操,促進社會和諧。《禮記》中提出“禮者,天地之序也;樂者,天地之和也”,強調禮樂的結合能夠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古代的禮樂制度不僅體現在祭祀、朝會等重大場合,也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禮樂文化的教化作用對中國古代社會的穩定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也塑造了中華民族謙遜、守禮的文化性格。南京儒家國學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