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氏家訓》:亂世中的治家之道
顏之推歷經四朝更迭,將亂世中的生存智慧凝結于《顏氏家訓》。書中 “夫學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 的勸學思想,強調知識積累的重要性;“儉者,省約為禮之謂也” 的節儉主張,直指奢靡之風的危害。他以 “人生小幼,精神***” 警示教育時機的珍貴,又以 “夫學者猶種樹也” 比喻學習的長遠意義。這部家訓不僅是顏氏家族的治家指南,更成為中國傳統家庭教育的典范。在現代社會,其 “夫學者猶種樹也” 的理念,仍為家庭教育提供著深刻啟示:教育的本質是播撒種子,而非急功近利的收獲。 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上海釋家國學
國學對于個人品德修養的塑造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以《弟子規》為例,“首孝悌,次謹信”,將孝順父母、敬愛兄長放在前面,凸顯了家庭倫理道德的基礎地位,同時強調做人要嚴謹、守信,為我們的日常行為規范了準則。《大學》中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的理念,更是將個人品德修養視為實現更高人生目標的起點,只有先修養好自身品德,才能治理好家庭,進而為國家和社會做出貢獻。從歷史故事中也能汲取品德修養的養分,如 “曾子殺豬”,曾子為了堅守對孩子的承諾,不惜殺掉家中的豬,以實際行動向孩子傳遞誠信的重要性,這一故事成為千古佳話,時刻提醒著我們誠信乃立人之本。國學通過經典著作、歷史故事等多種形式,深入地浸潤著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在潛移默化中養成善良、正直、謙遜、寬容等美好品德,使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夠以德立身,以品服人,成為品德高尚、有益于社會的人。南京道家國學經典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中國傳統節日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記憶。春節是中國人很重要的節日,象征著辭舊迎新、家庭團圓,體現了對祖先的敬仰和對未來的美好祝愿。清明節則是祭祖掃墓的日子,表達對先人的懷念和對家族傳統的傳承。端午節源于對屈原的紀念,同時也與驅邪避疫的習俗相關,展現了古人對健康和自然的敬畏。中秋節以賞月和吃月餅為主要習俗,象征著團圓和豐收。這些傳統節日不僅是文化傳承的載體,也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認同感的重要體現。
《大學》是我國古代杰出思想家曾子的力作,強調了修身立德的重要性。它提出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明確了教育的目標是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們達到完善的境界。書中闡述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條目,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修身體系。其中,修身是根本,只有先修養好自身的品德,才能管理好家庭,進而治理國家、平定天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這種由內而外、循序漸進的修身理念,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理想的途徑,對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社會責任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是故君?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慎其獨也。
國學之宋詞:情感的樂章宋詞是文學史上的絢麗篇章,以獨特的韻律和豐富的情感打動人心。柳永的詞多寫離情別緒,“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將旅人漂泊的孤寂和對愛人的思念刻畫得入木三分;蘇軾的詞則境界開闊,“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達了殺敵報國的豪情壯志;李清照在經歷人生變故后,詞風婉約哀怨,“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細膩地傳達出孤獨寂寞的心境。無論是豪放派的激昂,還是婉約派的柔情,宋詞都以其獨特的魅力,成為人們情感的寄托和表達的方式,讓后人在誦讀中感受古人的喜怒哀樂。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道也。北京中華傳統文化國學智慧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上海釋家國學
學國學是在為我們自己的文化延續慧命。國學屬中華傳統之學,身為炎黃子孫,實應好好保護屬于自身之傳統文化,以使中華文化之精粹得以繼續影響更多人。畢竟,中華文化之內容不只是適用于華人,道德教化、陶冶性情亦同為世界公民之共需。觀乎世界不少大學均有設立國學或漢學研究所,足見中華文化可供借鑒、探尋和應用之處。為使世界上更多人得共享國學留下之豐碩果實,延續文化慧命,我們每個人都應從自我學習國學開始。嚴格的要求自己上海釋家國學